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专题:优秀作文 | 时间:2020-06-29 | 来源:读后感大全 | 作者:朵朵

端午节的由来

据说,在公元前278年,秦国的军队攻破了楚国的都城,而当时楚国的爱国人士屈原看见这破碎的家国,心里十分的难过,因此在写下《怀沙》之后就投身汨罗江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不让屈原在江中受饿,因此用粽叶包糯米,投给江中的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除了包粽子和吃粽子之外,很多的地区都会举行划龙舟的比赛,并且还会将艾草或菖蒲挂在门上。

摸鱼儿.雨日午眺

清.纳兰性德

涨痕添、半篙柔绿,蒲梢荇叶无数。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红桥路,正一派、画船萧鼓中流住。呕哑柔橹,又早拂新荷,沿堤忽转,冲破翠钱雨。

蒹葭渚,不减潇湘深处。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汨罗投赋。愁难谱,只彩线、香菰脉脉成千古。伤心莫语,记那日旗亭,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

注释

(1)午日:五月初五日,即端阳节日。

(2)涨痕二句:此写午日雨中水面之景。涨痕,涨水的痕迹。柔绿,嫩绿,此处代指嫩绿之水色,蒲:蒲柳,即水杨。荇,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呈对生圆形,可食。

(3)烟柳:谓烟雾笼罩的柳林。

(4)呕哑柔橹:谓船行水面橹篙划水发出轻柔的水声。呕哑,象水声。

(5)翠钱雨:指新荷生出时所下的雨。翠钱,新荷之雅称。

(6)蒹葭渚:长满芦苇之洲渚。。

(7)鲛人:神话传说中的人鱼。晋《博物志》卷九:“南海外有鲛人,水居以与主人。”

(8)汨罗投赋:战国时楚人忧愤国事,投汨罗江(湘江支流)而死。后人写诗作赋投入江中,以示凭吊。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9)愁难谱二句:谓满怀忧怨哀愁难以表达,只有凭借用彩线缠裹香菰(即包粽子)投入江中以示这千古的脉脉哀思了。菰米,即菱白。其食为菰米,亦称雕胡米,可食。晋周处《风土记》:“午日烹鹜,又以菰叶裹粽黍,以象阴阳相包裹未分也。”。

(10)旗亭:酒楼。因悬旗为酒招,故名。

赏析:端午之日逢雨。雨中凭眺,见景生情,此篇所写正是个中情景。旧俗端午节是纪念的日子,故词之上片先描绘了此日雨中凭眺的所见之景,而于下片转入抒情,抒发了对屈原的隐曲的深情。词中对屈原的凭吊语其实蕴含了作者的今昔之慨和身世之感。值得注意的是前景并不显哀怨凄清,而后情则思致含婉幽怨,前后形成较大的对比,如此大的转折,大的起落便更使所抒之情深厚郁勃,沉致幽婉了。

版权声明
  • 1、本文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由读后感网友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2、《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 3、本站致力于为中小学生提供各种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