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读后感大全

专题:优秀作文 | 时间:2015-10-22 | 来源:读后感大全 | 作者:

第一篇范文: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家莫尔写的。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乌托邦,人们过着降向上的生活,相互之间平等、互助、融洽、友爱。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饭,很少人会自己单独从市场上买回食物。“乌托邦人是不允许自己的公民从事屠宰业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会逐渐消灭人性中最可贵的恻隐之心”。从这可以看出,乌托邦人是很善良淳朴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人民变成充满暴力跟杀戮的人。乌托邦人是很懂得互相尊重的,他们以侮辱丑角而感到羞耻。他们觉得人是不可能达到很完美的,只要珍惜天然的美就好了,同时,他们认为涂脂抹粉是一种很不光彩的事情。在我们今天,涂脂抹粉却是很多女性的特点,或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或是为了在交往上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有的时候也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爱惜自己的天然美的,不过,有的时候人们对于长得不太好看的人以及扮演丑角的人却无法像乌托邦人民一样怀着一种尊重,甚至在其面前表现出厌恶以及暗地给他们起外号。

在乌托邦人眼中,家庭伦理的意义重大,尊爱爱幼是永远不变的传统,他们每个家庭人数限制在16口人以内,并由父亲管理。妻子侍奉丈夫,子女侍奉父母,年轻人侍奉年长者。在乌托邦,不允许一夫多妻,也不允许离婚,除非有通奸或者难以忍受的反常现象发生,可以由国家接触婚约,并允许受害者另行婚配。但是犯有罪行的人是不允许再婚的。这也是他们制度的一个局限。在乌托邦,女性与男性是平等地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并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跟我们国家今天制度大同小异,都是支持男女平等的。

乌托邦的***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当家作主。乌托邦有一套完备的官员制度,高级行政官员必须从博学多才的学者中挑选。乌托邦并没有律师,人人都能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民主权利。

乌托邦人注重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规定,不论男女都必须经常阅读,而且要作为终生的习惯。这个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差不多。同时,他们也很注重外来文化的学习。

在乌托邦人眼中,金钱就如粪土,国家实行财产公有,农业是经济结构的基础。他们认为“金钱被取消了,和金钱相关的欺骗、盗窃、抢劫、骚乱、叛乱等罪行也就不会发生了……一旦金钱废除,贫穷也就马上减少以至于消失了。”但是在我们今天,没有金钱被认为是万万不能的。而且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流通,国家就无法得到发展。

总之,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是一个和平,美好的国家。或许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这是莫尔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在乌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现实中被实现了,这是一个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希望这个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发展下变成一个大乌托邦。

第二篇范文:乌托邦读后感

很早就听过乌托邦这个词,百度可知其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开来我们还能得出其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这一类的含义,同时也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乌托邦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肥沃的土地和四季宜人的风雨。这个地方顺盛产黄金珠宝,并且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实行精英***哲学家治国;岛上的所有人都得参加劳动,唯独官员可以免除这一义务。这是一项特权,但奇怪的事,这里的很多官员都会放弃这一特权,因为劳动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辛苦,而是娱乐的方式。人们每天只要工作七个小时就足以丰衣足食,而别的国家之所以整天工作还吃不饱穿不暧是因为要养活很多不干活的人如贵族富豪及其仆役,还有为他们提供娱乐的人。

乌托邦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没有货币,甚至连交易都没有。一旦有人需要东西便直接到仓库去拿。人们鄙视金银只有奴隶罪犯才穿金戴银(他们的镣铐是金子做的,是因为这里黄金珠宝太多而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珠宝是小孩的玩具,大人要是戴珠宝就会遭到耻笑,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却保护别国商人的私有财产,因为他们知道金钱对他们没有意义而对别国商人却意味着一切,这和苏联的共产主义的天壤之别(所以这种想象更加奇特,保护他人财产的同时是不是也因该禁止他们在乌托邦获得财产的确立)。穿衣都是很简单的款式没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这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一样。吃饭都在大食堂里吃,如果你愿意自己做饭可以去仓库领取食物自己做,一般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因为你不会做得比食堂可口,这和中国公社时代的大食堂又有很大区别。

乌托邦有很好的医保制度医生医术精湛服务热情,病人会得到很好的照顾,如果救治不了乌托邦提倡安乐死,因为他们觉得病人放弃的是痛苦而不是享受,死是上帝对生人的召唤,恐惧和不舍违背上帝的旨意是不受上帝悦纳的,当然非本人同意他们是不会对病人实行安乐死的,而且会尽心尽力的照顾病人直至死亡,但他们并不提倡自杀,自杀如没经过议会和教士批准就得不到体面的安葬。乌托邦实行宗教信仰自由,超脱于当时的加尔文主义,另外他们认为宗教信仰是公民道德的有力保障,一个连神都无所畏惧的人还会畏惧道德吗?乌托邦人工作之余很喜欢学习,他们唯一的娱乐就是整理自己的花园。

乌托邦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从严审核教材,绝不允许败坏道德,扭曲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出现在教材上像荷马的史诗宣扬神的欺诈就在禁止之列,所以他们比较单纯比较容易满足,不像今天媒体到处充斥欺诈暴力堕落的内容。乌托邦人反对战争特别是为扩张领土而战,但为了自由正义他们不怕战争,一旦开战他们会用金钱怂恿别国参战或用重金悬赏敌国国王将领的人头,再不行就花钱请雇佣军,因为比起本国人的性命金钱是毫无意义的,大有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意。

乌托邦探讨了公有制的发展,莫尔等把财产公有制理解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都公共占有。摩莱里、欧文等则理解为除日常生活品以外的财产的公共占有,即是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少数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圣西门、傅立叶在自己的理想社会中保存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倾向的明显表现。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提出了计划经济的思想。圣西门主张,在实业制度下要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彻底根除无政府状态。另外,本书还探讨了城乡结合的问题,从托马斯·莫尔开始,许多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注意到解决城乡对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问题。罗伯特·欧文主张,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远见,他远在十六世纪就看出当前社会以及未来社会会出现什麽样的弊病。于是在书中他建构出一个没有阶级、十分平等的社会,人人都能在其中获得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同时他也指出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是十分愚蠢的,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人们盲目的追求物质生活,科技的发达使得人们每天更疲于奔命,几无休喘时间,于是精神上的快乐与满足的缺乏真的是现代社会严重的问题。此外更难得可贵的是作者看出了宗教与宗教之间的争斗所会带来的种种伤害,所以主张人人拥有宗教的自由,这于作者当时身处的环境而言,其想法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同时,该书是一本珍贵的历史资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录,提示了人类天性中的极端矛盾性,一方面向往着宁和、幸福,没有尔谀我诈、你争我斗,没有穷富差别,没有私有财产的理想王国。一方面又为了私利,(有金钱上的,也有名誉地位,权欲上的)不择手段,不惜践踏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由于人性的决定,共产主义虽然美好,但事实上,只能是一个海市蜃楼,只能是“乌托邦”。

第三篇范文:乌托邦读后感作文

之前看青春励志电视剧奋斗里面的女主人公们把她们的地方叫心碎乌托邦,那时对乌托邦这个词的理解仅限于知道这个层面上,自己理解的乌托邦的涵义是一个子虚乌有的理想国。类似于香格里拉这样的词汇。直到今日看了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才真正理解这个词的由来以及这个词汇所寄予的深刻内涵。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拉斐尔与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对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深刻地揭露了英国广大人民那个时期所受的深重苦难。在乌托邦一书的序言中说:“莫尔之所以超出同辈,直到今天还享有盛名,其作品还未丧失现实意义,恰在于其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的生活。”他在书地第一部提出了这样的社会问题,第二部描写的乌托邦则是在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个乌托邦便可使人民脱离苦难,这样的乌托邦国家是莫尔的理想,然而在别人眼里却成了空想。

时代的局限性必然造成科学的局限性,因此也造成思想的局限性。莫尔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是他忽略了生产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成了空想主义的代表,或者,这并不是莫尔所愿见到的结果。说他是空想主义者,但是无疑他又是西欧历史上第一个最伟大的空想主义者。维彼沃尔金在乌托邦的历史意义一文中说:“在他的思想中集中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一切矛盾,并构成一个独特的统一的思想体系。这个是大是资本主义正在诞生的时代,这时的资本主义正在冲破封建关系的重围而突飞猛进的成长起来,并以带有资本主义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会对抗的萌芽了。”

在当时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英国,英王用刑残酷,杀人如麻。“我在那儿住过几个月,在英国西部人民起义反抗英王惨遭失败后不久,起义受到镇压,杀戮很重。”在文中,莫尔借希斯里德话说:“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这个说法的先进处在于这是第一次有人用羊吃人的比喻来批判圈地运动,这段话也被马克思在资本论讲原始积累中两次引用。

到了乌托邦的第二部分,就开始描述乌托邦——莫尔心中的理想盛世。在那里,财财产公有,人们务农为生,人口不多也不少,妻子侍候丈夫,儿女服侍父母,年轻人照顾老年人,其乐融融。想多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从事游览的公民可以轻易得到许可。等等。乌托邦人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给那个时代的受压迫的人们无限的向往。然而,乌托邦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现在看来并不是科学的,没有办法得到发展和循环运作。因此,乌托邦只能注定是空想主义的代表,而不能实现。但是它的历史意义不能泯灭,在空想主义时期乃至整个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有着进步意义。

第四篇范文:乌托邦读后感

托马斯·莫尔爵士(SirThomasMore,由于被天主教会封为圣人,又称“圣托马斯·莫尔”SaintThomasMore,1478年2月7日-1535年7月6日)是英格兰***家、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1516年用拉丁文写成乌托邦一书,此书对以后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1478年生于伦敦的一个法学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1535年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莫尔的乌托邦是在1516年写成的,而在那个时代看来确实是一个奇葩。

莫尔生活的年代有着很强的背景。从经济上看,资本主义出于萌芽上升状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新兴的***强烈要求积累更多的财富,但是却对下层阶级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上看,那个时期出于地理大发现时期和殖民掠夺时期,欧洲人走向世界,大开眼界,各种新兴的思想在欧洲不断涌现。从思想上看,那个时期正是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人文主义诉求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各种人文主义思想者竞相争艳。而在宗教上,处于宗教改革时期。总的看来,那个时期无论是在***、经济、思想还是宗教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新兴的迹象,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出现了各种伴随资本主义的弊病,引起了人文主义者们的高度关注,莫尔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给当时的英国农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佃农被迫脱离了土地,那些拥有土地的人们也被当时的大地主通过各种强迫手段廉价出卖自己的土地,最终,大批农民流离失所,在用完自己的资金之后由于无法找到工作,被迫沦为盗贼和流民等,而当时的英国法律却严厉禁止盗贼和流民等,如若发现,则会被处死,在这样的情况下,莫尔出于对当时社会严重的不公平的同情,写出了乌托邦这一划时代的著作。

乌托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莫尔针对当时英国存在的严重不合理的制度,并对其进行了强烈的讽刺。里面谈到英国的圈地运动对农民生活造成的眼中影响,使农民沦为盗贼和流民,而英国当时无人性的法律也使莫尔产生了强烈的反感,莫尔对圈地运动的严重后果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针对英国当时的法律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而莫尔并不止于此,他通过这种现象,看到了存在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私有制的存在,并且在第一部分的最后几页论述了私有制的严重弊端,这成了本书的中心,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了对第二部分的详细论述。第二部分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私有制是不存在的,人人平等,共同劳动,人们之间相处和谐,社会出于良性运行的状态,并且作者特别论述了财产共有、生产劳动、务农为本、城市规划、卫生降、学术研究、宗教活动、民主***等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构建了一个理想社会。这是本书的主体部分,而作者的构思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很多方面是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而作者凭借深厚的学术修养,对古希腊古罗马学术的了解以及当时地理大发现对作者的影响,形成了他的“乌托邦”社会理想,虽然作者在论述他的“乌托邦”时并没有说明乌托邦存在的条件以及如何从起点建立一个这样的社会,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产生出这样的思想实属开天辟地之作,并且被尊奉为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我觉得这是应该的。关于他的这一思想的更进一步的理解,还需要回到柏拉图的理想国等著作以及对他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等人的著作的阅读以及关于马克思在这些思想家们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所谓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这一点待后面的进一步阅读,在后面系统阅读马克思的时候再回过头来详细综合论述,这里就止于此。

第五篇范文:乌托邦读后感

去年的热播剧奋斗风靡全国,人们街头巷尾、茶余饭后都在讨论着剧情。带着热乎劲儿,前段时间,我又读了它的续集奋斗乌托邦。

“每个人都是城市中微小的尘埃,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宏大的乌托邦。”这是奋斗乌托邦扉页的卷首语。

它是奋斗的续写,以陆涛和夏琳在法国的生活为主线,描述中国当代80后年轻人自我、独立、奋斗的故事。在看完结尾合上此书的那一刹那,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感情!曾经说的山盟海誓在当以往的新鲜转化为习惯之后,当视线从这个转移到那个之时,人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奋斗故事里的夏琳,独立、有思想、好强、进取……可是她千不该万不该表现的那样不拿陆涛当回事儿。她没有父母殷实的家底儿、也没有万分之一概率的机遇,但是,老天却赐给了她最大的幸福——陆涛!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把夏琳刻画的那么要强,甚至过了头儿。纵然她和陆涛都是设计师,但为什么要赋予他们冲突?为什么要让夏琳活得那样累、那样自我、那么的把理想当回事儿?这是个悲剧。所以,即使她离开了陆涛,也得不到幸福。

米莱、郭栩如,富二代。她们唯一不同的是,郭栩如知道自己追求的事业,她活得有目标。唯独米莱,像她这样的女孩儿不管是不是富二代,到人群里都措堆儿。倘若家境平平,也是这样无味儿的走完自己的一生。米莱一直找不到生命的价值,说不好听的她就是个造粪机。但是,没想到续集里她居然顿悟了,那我只能说,你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第六篇范文: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一词是从希腊文ou(没有)和topos(地方)两字组合,构成一个新词,取其意为“乌有之乡”。看完乌托邦这本书深深地为乌托邦这个完美国家所震撼。乌托邦,如果作为一个小说中的国度存在,那它是一个十分完美的国度,然而如果从构建未来社会的角度说,其制度的是不可行的,许多问题莫尔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事实也正是如此,乌托邦的图景虽然美好,却终究只是托马斯·莫尔的愿望。乌托邦终究是乌有之乡。

书的第一部分写作者与航海家拉斐尔的对话,他们讨论了许多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作者在引导读者反思现实从而引出第二部分对那个理想社会的描写。将书中第一、第二部分结合来看,其实乌托邦是作者虚构出来用以解决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托马斯·莫尔希望能通过自己对于社会的看法和设想来引起统治阶级的注意,来改善黑暗、混乱的社会。而莫尔为改变社会现状所构建的乌托邦终究只是他一个人的设想,它的存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许多制度还缺乏可行性,还是有许多问题没有从本质上解决。

乌托邦美丽得有些虚幻,虚幻得有些不真实。这样一个丰衣足食,人人依靠劳动而获得快乐,所有财产完全公有的社会,其实有很多东西仔细想想莫尔先生并没有给我们交代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强的空想性。乌托邦是一个极度集体主义的社会,个人几乎被消解于集体之中,从而事实上会打击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实现制度的最大合理化,从而在事实上阻断了真正的国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制度目标的达成。而且因为只有在人性善的前提下,人们才可能完全为社会献身。然而,人性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绝对的纯粹的人性善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是很难实现。莫尔在书中并没有说明这种高尚的精神感召是如何满足人们的世俗需要,因此在现实中人们总要先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这一过程就很难保证人们能够一直保持善良的本性。

然而对于整个人类来说,乌托邦彰显了人类无限的想象潜能,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批判,是对正义、自由、美德等一系列美好事物的向往,是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第七篇范文:乌托邦读后感

该书是一本珍贵的历史资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录,提示了人类天性中的极端矛盾性,一方面向往着宁和、幸福,没有尔谀我诈、你争我斗,没有穷富差别,没有私有财产的理想王国。一方面又为了私利,(有金钱上的,也有名誉地位,权欲上的)不择手段,不惜践踏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仁慈、忠厚、正直的作垫背,践踏别人的也逃脱不了恶性循环。由于人性的决定,共产主义虽然美好,但事实上,只能是一个海市蜃楼,只能是“乌托邦”。这一切,可以由四百多年前的前英国大法官托马斯。莫尔到曼彻斯特富裕的工厂主罗伯特。欧文;由马克思到毛泽东来证明。

莫尔的结果是在1535年7月6日在伦敦塔被推上断头台;欧文以十五万美元在美国印地安纳州买下一个移民区,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共产主义实验区——纽哈蒙尼公社;马克思只在理论阶段还常常被曲解。只有毛泽东,夺取政权后,以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带领六亿五千万人民,进行了历时27年的空前“共产主义”大实验。由于不尊重事实,违背了经济规律,其中参杂了许多个人感情因素,使他的实验成了一城理性的恶梦,成了一个大悲剧,元老们的悲剧,全国人民的悲剧,当然也是他个人的悲剧。

我觉得人民是统治者手中的工具,他们是互为作用的,使用得好,工具受惠,主人获得成功,如樵夫砍柴,使用着磨得铮亮的快斧,既省力,柴又多。如只砍柴不磨斧,砍断斧柄,耗尽力气,所获无几。故而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性格的矛盾在伟人身上同样存在,不可否认毛泽东是伟大的,他的智力超乎常人,他饱读诗书,通晓历史,他也用文字总结概括了他的思想,但同时他的思想并未贯穿他的行动,他说过的话又由他自己去推翻。他通晓历史,却不如李世民开明豁达。在民主革命时期曾三次力挽狂澜于左倾路线,自己治理天下时却毁于左倾的小***狂热性。他的智力超乎常人,却到显位时又蠢得出奇。从朴素的感情而言我愿意相信他的错误是情有可原,但从本书的描述中却勾出了我对他的失望和痛恨,痛恨他理性的丧失,痛恨他对共打天下的功臣们的无情。从某一个角度来说,他比李世民、蒋介石冷酷。李世民对曾有恩于他的少林寺网开一面,允许食荤、习武,对功臣画像纪念。蒋介石对他的叛将张学良也不过软禁终身,虽然抑郁,却何曾尝过彭德怀们的***,铁窗之苦?何况彭德怀们并未有过反意,李世民尚能容纳对手李建成的谋士魏徵,将他的警句作为座右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叹毛泽东熟读史书,却不懂得以古为镜和以人为镜。

从本书中还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就是性格决定命运。从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显示出好斗和主宰欲的天性,他的天性得到最大发挥,获得成功,打下了江山,在治理江山时还沿用他的老一套“不怕乱,大乱必有大治,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却没有看透人性中思定和贪欲的一面,只有利用经济规律,才能发挥人性中积极的一面,并不是浪漫的理想可以主宰的。统治者的性格决定国家和被统治者的命运,被统治者的性格决定个人的命运。平心而论庐山会议的初衷是“纠左”和总结经验,但毛泽东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理论只是为他所用的武器,并不能应用到自己身上。他可以半是自悔半是情绪地自咒:“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无后乎?应该断子绝孙”。却听不得来自别人的严厉批评,再加上国事家事两不顺。如果不是因为7月日深夜接到***的电话,彻夜未眠,也许7月13日彭德怀和他的会谈成功,也就不存在7月14日彭给毛的一封信,也就没有了这一根导火线;如果彭德怀的性格沉和一些,措辞婉转一些,也不至于激怒毛泽东;如果这封信不是彭德怀写的,也就不存在“功高震主”的顾忌。各种因素凑成了庐山会议的祭坛。

朱德的性格忠厚沉稳,淡泊名利,虽然曾与毛齐名,功勋卓著,却对毛形不成威胁,尽管也坚持己见,受到的只是冷遇,而没有尖锐的攻击。

周恩来性情平和,善解人意,谨慎小心,他一生没留下什么文字,并不是他无才,而是他有远虑近忧。他的性格决定他只能苦心维持,操劳致死,他才是真正的春蚕和蜡矩。

刘少奇性格稳健、求实,和毛泽东的浪漫、不安分相去甚远,虽然他竭力追随,总有追不上的时候,再加上他的地位,把他安放在了火山口上。59年庐山会议末期,他领受了毛的暗示,犹豫地推出了“个人崇拜”的旗帜,反被林彪利用来击倒他自己。

真正把毛泽东看透的还是林彪,如火如荼的年月里,他先把自己保护起来,养精蓄锐,甘居人下,等到君侧清得差不多了,他由第六位跃居第二了,便投其所好,大搞个人崇拜。但阴谋玩多了总要露出尾巴,当他意识到毛对他的甜言蜜语反感了,危机感就产生了。为了避免“昨日座上宾,今日阶下囚”的命运落在自己头上,就迫不及待地行动了,结果是温都尔汗的一声爆炸,玩火者终自焚。张闻天,才华横溢,正直不阿,犯了康生之流大忌。世间万物生生相克,有忠臣必有奸臣,遗憾的是常常是小人得志,魔高于道。晚年的毛泽东,有点像明朝末年的崇祯。崇祯虽也不曾沉湎酒色,也算勤政,但他多疑,猜忌,滥设东厂,互相监视,整打,搞得人人自危。崇祯皇帝接手的本就是一个烂摊子,已是强弩之末,但毛泽东有一大批忠臣良将,有真心实意爱戴他的人民,似乎不该是这个结局,也许是他考虑个人得失和巩固地位多于人民利益,其手段就是一个接一个的***运动,唐明皇和秦始皇他更欣赏后者,因此他算不得开明君主。他不明白,个人的力量再大,智商再高,不可能面面俱到,统治者最关键的是善于用人,由此看来,无论毛泽东如何伟大,也未能免去权欲之俗。不可否认,毛泽东的权威是无与伦比的。庐山会议之初无论有多少不同意见,最终出现的还是一边倒的局面。除了康生、柯庆施、林彪少数几个别有用心的,大部分对自己的观点产生了由衷的怀疑,就连彭德怀自己,尽管背后也曾怒气冲天,面对毛泽东时不由自主地会产生负罪感,绝大多数被打倒的人,竭力说服自己认罪,让人联想起“谎话千遍也会变成真理”这句话,莫须有的罪名听多了,好象觉得自己确有其罪了,真正造**的反倒是踩着功臣的尸骨爬上来的新宠,岂不令人啼笑皆非?令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家事上怎会奈何一个女人不得?也许这也是一物降一物的生态平衡规律吧?如果建国前夕,应贺子珍之妹请求让贺子珍回到毛泽东身边;如果59年不顾***撒泼,坚持把贺子珍留在身边,而离开***,局面又会是怎样呢?统治者的婚姻也确实关乎***,这其中的感情纠葛,细枝末节,只有他们自己能体会了。总之,这是一本好书,有收藏价值的好书!

第八篇范文:乌托邦读后感

之前看青春励志电视剧奋斗里面的女主人公们把她们的地方叫心碎乌托邦,那时对乌托邦这个词的理解仅限于知道这个层面上,自己理解的乌托邦的涵义是一个子虚乌有的理想国。类似于香格里拉这样的词汇。直到今日看了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才真正理解这个词的由来以及这个词汇所寄予的深刻内涵。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拉斐尔与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对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深刻地揭露了英国广大人民那个时期所受的深重苦难。在乌托邦一书的序言中说:“莫尔之所以超出同辈,直到今天还享有盛名,其作品还未丧失现实意义,恰在于其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的生活。”他在书地第一部提出了这样的社会问题,第二部描写的乌托邦则是在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个乌托邦便可使人民脱离苦难,这样的乌托邦国家是莫尔的理想,然而在别人眼里却成了空想。

时代的局限性必然造成科学的局限性,因此也造成思想的局限性。莫尔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是他忽略了生产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成了空想主义的代表,或者,这并不是莫尔所愿见到的结果。说他是空想主义者,但是无疑他又是西欧历史上第一个最伟大的空想主义者。维彼沃尔金在乌托邦的历史意义一文中说:“在他的思想中集中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一切矛盾,并构成一个独特的统一的思想体系。这个是大是资本主义正在诞生的时代,这时的资本主义正在冲破封建关系的重围而突飞猛进的成长起来,并以带有资本主义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会对抗的萌芽了。”

在当时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英国,英王用刑残酷,杀人如麻。“我在那儿住过几个月,在英国西部人民起义反抗英王惨遭失败后不久,起义受到镇压,杀戮很重。”在文中,莫尔借希斯里德话说:“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这个说法的先进处在于这是第一次有人用羊吃人的比喻来批判圈地运动,这段话也被马克思在资本论讲原始积累中两次引用。

到了乌托邦的第二部分,就开始描述乌托邦——莫尔心中的理想盛世。在那里,财财产公有,人们务农为生,人口不多也不少,妻子侍候丈夫,儿女服侍父母,年轻人照顾老年人,其乐融融。想多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从事游览的公民可以轻易得到许可。等等。乌托邦人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给那个时代的受压迫的人们无限的向往。然而,乌托邦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现在看来并不是科学的,没有办法得到发展和循环运作。因此,乌托邦只能注定是空想主义的代表,而不能实现。但是它的历史意义不能泯灭,在空想主义时期乃至整个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有着进步意义。

版权声明
  • 1、本文乌托邦读后感大全由读后感网友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2、《乌托邦读后感大全》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 3、本站致力于为中小学生提供各种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