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孔子的故事》

专题:优秀作文 | 时间:2013-02-16 | 来源:读后感大全 | 作者:

读圣贤故事,修心境心态——《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直以来,“圣贤”二字成了人们心中完美人格的代名词。人们常用圣贤之德来和自己、他人做对比,从而体现圣贤之德所达到的不可逾越的高度。然而,人生坎坷,面对命运的不公、那些圣贤之人又是如何修身养性,达到与他人和谐相处、并将美德传承于后世的呢?上学期,和学生共读了《孔子的故事》后,孔子的学、言、行无一不深深印在我脑海里,也让我更深入地认识到孔子被称为圣贤之师的原因。

孔子的一生,“学”字贯穿始终。从他庙宇祭祀对周礼产生兴趣的那一刻起,他就时时刻刻把“礼道”二字奉为终生学习和宣扬的目标,在母亲徽在的教导和影响下,他的游戏中渗透了“礼”;他拜老子为师初习周礼;向祖父颜襄学习六艺,向郯国的郯子学习“御礼”,在与两小儿辨日时虚心承认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孔子的一生好学、博学、谦虚、谨慎,身为“杏坛”教育的创始人,真正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德礼仪,正是有了他的身先示范,才有了后人所说的“要想给学生一碗水,必须要有一井水”的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人影响之深,与他自身虚心好学的美德密不可分啊!

孔子一生坎坷,也和我们普通的人一样受到过羞辱,事业受阻、志不能伸,但是面对浑浊的世道,他没有埋怨、更没有愤世嫉俗,而是用渊博的学识和礼道使他人肃然起敬、甘拜下风。在“茅下论礼”中,南宫适和孟懿子本想刁难羞辱孔子,可是,孔子却对“什么是礼道”、“如何取舍”等娓娓道来,使本对他有不良动机的南宫适和孟懿子沉醉其中,直至傍晚都忘记了吃饭,他用自己的知识和德学,使身旁的每一个人都心悦诚服,无不渗透出智慧的光芒。“飨宴受折”中,季孙氏的家臣阳虎飞扬跋扈,阻止他参加飨宴入仕,面对阳虎的无礼和无知,孔子碰了一鼻子灰,但是他却对自己说:“别人不明白不清楚,对自己无礼,我不去责怪他们,这也是君子的道理啊。”他的包容,面对别人羞辱时的心平气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对于与自己不是同一阶层的人,孔子不急不躁,语言中同样也渗透着智慧的光芒,这种心境和心态,天性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后天博学和崇&读后感%wwW.64FooT.cOm&拜礼道的结果。

受礼道的影响,孔子的衣着朴素典雅,他的行为善举也令人佩服不已。母亲离世,他在坟前守孝三年;向郯子学习,他不怕烈日的炙烤耐心等候了一个上午;面对唾沫横飞、得意洋洋向他宣讲“射礼”的曼父,他聚精会神融所有知识于脑中;他有教无类,鲁国的贵族、平民、商人都可以加入他的杏坛教育;求仕于齐国,晏婴仅凭对孔子的粗略见解就对他妄下结论,他也没有将事情的失败迁怒于晏婴……

为了传承礼道,孔子带领弟子竭尽全力地推崇,周游列国14年,遭遇战乱、流亡、碰壁,天下动荡,志不能伸,却已到垂暮之年,他将这一切归在了自己的“宿命”上,他一边教导弟子,一边在弟子的协助下编著《春秋》,为后人留下了一部重要著作。

圣贤之师的雅号,来源于孔子自身的博学、宽容、忍耐、顺其自然……他师出老子,其行为也和《道德经》中的一些思想不谋而合。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等。圣贤之人的品质,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由此,我想到了一生颠沛流离、暮年穷困潦倒、为了大唐伟业一次又一次被贬的杜甫;渴望建功立业、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谁能说,他们的骨子里没有流淌着孔子的血液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如一面光辉的旗帜,引领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他们为了国家的兴旺,忍辱负重、赴汤蹈火、舍生忘死,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本中国士大夫的“圣经”——孔子宣扬的礼道、儒家学说,才有了心中永不放弃的信念。圣贤的力量,推动着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风俗、人情演变的步伐,他们,无与伦比!“礼,是常道,只要有人,就需要礼,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夫是夫,妻是妻,师是师,徒是徒……尊卑有道,长幼有序,天下才能不乱……礼是天下太平、天地运转所必需的真理和法则。”今天的我们,难道不应该继续重温这一课吗?

版权声明
  • 1、本文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孔子的故事》由读后感网友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2、《中华美德故事读后感:《孔子的故事》》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 3、本站致力于为中小学生提供各种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