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3000字-5000字:点亮教育的美

专题:优秀作文 | 时间:2015-11-17 | 来源:读后感大全 | 作者:飞红霞

论语》点亮教育的美 文/飞红霞

教育是简简单单、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是什么就是什么,这就是教育,是人们认识事物感知世界的初衷,简约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种认知,每一丝启示的灵感。教育是和谐的,松散悠雅,有韧有余,揭开轻松快乐的源泉,这就是教育,是诗意地挥洒与点播,和美在呼与吸、感召与回应的自然畅达之间,它像一把和美的伞,呵护成长的生命蓬勃发展。教育是温馨的,脉脉情愫,擎起心灵的温度,温暖在天地岁月间,这就是教育,是扑面而来的春风,惬意在馨香人性与人文的情怀里,激励荡漾在化育的海洋,温润柔和,播种倾情的时光。

论语》是教育的渠首,倾洒圣人思想的光芒,在千古之后依旧永恒。拜读这圣灵的文字,洞空心灵的艰涩,洞开一股涓涓细流,流向倾情教育的心河。教育原来这样的简单、和谐、温馨,让我们畅饮圣人的思海,在圣人含默巍峨的字里行间感受教育的真谛!

《论语》为我们传送教育的简单简单到平素平常、坦荡坦诚、质朴无华。“有教无类”至理至真,这是我们任何教育必须认定的根基。没有差别也不应该戴上有色的眼睛,把学生分类归属,什么“少年班”,什么“宏志班”,将学生划分等级,拉开差距,违背自然天性,完全是自寻烦恼,功利熏心,何必呢?“有教无类”至理简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的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享受学习与温习、研习是多么的愉快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温习与钻研之中就会有新的收获,这无异于能有像老师一样的帮助。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起出行,一起共事,就大有学习与学问在,学习简单到了日常生活之中,人际交往之间,在简单不过。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至于斯也!”学习是一种陶冶,何必为分数苦苦以求,身疲心瘁,闻乐而陶醉,在忘我中徜徉感受美好的境地,为何不是学习?学习这样的美好,欣享入境才这般简约。“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树起自己人生的理念,行走在理想与意志的长河,快乐简单,有韧有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教相长,乐在其中,这就是孔子,一个善学乐教的师者形象。“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孔子要过五十而学《易》,可见终身学习的概念是师者不辍的风范。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当时《易》书已经无人能懂了,在孔子晚年之时,周游列国之后,痛心忍性,著书立说,深究苦读《周易》,有韦编三绝的成语美留后世,学习就是读一遍再读一遍,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简单的复读开启的是学习的快乐,熟读精思更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这样简单的谈话传递的却也是教育的情怀,这自我意识的感染没有强调与强迫,却在无意间降下善教的雨露,润泽在追求上进的心田。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可能是弟子们认为孔子对自己有所保留,所以孔子才直告弟子,自己对他们没有什么隐瞒。当然这就要引出孔子另外一句话名言,这也是他教育的理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不是急于传授,而是重在心得与点拨,等待花开之时点化清香,[读后感Www.64Foot.CoM]所以弟子们才会有这样错误的感觉,以为老师对自己有所保留。这些细节通过孔子的言语记录了下来,真诚地相待,坦诚期许,这也是圣人吸引弟子们的无形力量。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简单的言语,智慧的点解,在解说他人他事之时,深蕴教育的道理,教的契机在谈话中被圣人挥洒,天女散花般飘落弟子们的心田。

孔子为弟子立起“君子”与“小人”两扇大门,完成了对弟子行为、性情、意趣、志向的培养,清楚明了。让我们在《论语》中回味这绝妙、凝炼、深邃的语句吧,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曰:“君子求禇己,小人求禇人。”有了这两个对比鲜明的概念,质朴通俗而又简单明了,孔子把自己的弟子孕化其中,引向德、行、性、能高尚有为的境界。

《论语》启迪我们欣赏教育魅力无穷《论语》之中富含欣赏的魅力,这不仅是孔子对自己,对弟子的认可,也是他对弟子的赏识,这种赏识还来自于自己的自信和坚定的信念,让我们走进《论语》尽情地感受圣人教育的美好。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何?”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一次孔子带弟子到曹国去,路过宋国,与弟子习礼大树下,桓魋欲杀孔子,砍倒了大树,弟子们请孔子赶快离开,孔子不慌不忙说了这句话: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这是圣人在一介无知武夫的自认为高贵又有权势的面前,淡定自信的人格魅力。“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当他身陷匡人的围困之时,他依然从容不迫,发出了“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的磬磬心声。那“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那“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发出的是一个文弱文人实力与信心的充盈,一个智者旷达与凝固的信念,一个从教的引领者自我欣赏与信服力的开拓,引领者的风范铸就了弟子们更广阔的开地,在这引领之间,赏识与赞美亦体现着孔子育人的风尚。

颜渊死,子曰:“意!天丧予!天丧予!”孔子对颜回身爱如己,感叹:“老天爷这是要我的命呀!”他认为“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更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迁怒,不二过。”孔子对颜回的赞誉可以说到了入骨入髓的地步。当季康子问仲由这个人可以任用他管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求也可以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孔子不仅深知自己的弟子,对于他们的特长也了如指掌。《论语·先进篇》记载:“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是他因材施教的体现,也是他欣赏弟子的情怀。在这一篇章中还为我们记录一个“四子侍坐”的故事:子路、曾析、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孔子让他们四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分别以民富国强和做个司仪对答。唯有曾析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沐浴春风,畅游沂水的境界,这种回归自然,和自然身心相应的情怀,让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是谈话中对弟子心境与修为、志向的欣赏,孔子用想法相同,意趣相投来赏识弟子,不经意中播出明媚的阳光,扬起欣赏的动力风帆。

当子夏问及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三句诗什么意思时,孔子说:“你看绘画,不也是临摹然后再加素色线条色勒的吗?”子夏从中受到启发后问:“礼后乎?”意思是礼乐是产生在仁义之后吗?孔子立刻赞扬到:“起予者商也,可以与言《诗》已矣。”当子贡向孔子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之时,孔子说这样已经不错了,但是还不够,如果能做到贫穷仍然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有钱而又崇尚礼节,那就更好了。于是子贡便用《诗经》上的语句来形容学习也要不断地切磋琢磨,他说道:“《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随即便称赞:“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在距今2500年的春秋末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还都没有形成,流传最广的恐怕就是《诗经》了,而对于《诗》真正学透的人也很少,孔子当然深谙,弟子们也都愿意学习,所以在弟子们有所感悟之时,孔子便拿可以同之讨论《诗》为鼓励,也就理所当然。以上只是《论语》中记录孔子用欣赏来教育弟子的一些例子,而作为开创私学的千古第一人,实际教育中恐怕更是枚不胜举。

《论语》为我们展示教育是温馨的它为我们带来教育的温暖,如春日的和风,熏开艰涩的冰河,给现代教育新的启示,对于那些偏离了天性与人性的教育行为,我们可以用《论语》来矫正。

公治长是春秋时期齐国人,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明好学,博通书礼,终生治学而不仕,鲁君曾多次请而不应。相传他精通鸟语,却无辜获罪,就是这样一个又穷又坐过牢的人,孔子却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论语·公治长篇》载:“子谓公治长:‘虽在缧绁(缧绁:古时捆绑犯人的绳子,借指监狱)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圣人就是圣人,他看中的不是贫穷也不是牢狱之祸,而是一个人的贤德。恰恰在公治长守德困窘之时给予了他莫大的支持与厚爱,带给贤者与后来人的是倾心的温暖。在这一章中还记载有:“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对于南容,孔子认为他不仅在国家***清明时有所作为,而且在国家***黑暗之时,也有能避开祸害的品行,这样的人当然可以托付一生,那么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也是给学生守贤扬德最大的支持。其实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寄托,一种希望自己理想放光的愿望,孔子引领弟子并寄后世相托弟子,这是对自己教育温馨的释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作为教育者,孔子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比弟子们更不耻下问,这种作为教育者善下的温馨,更能把弟子们带入信任与脚踏实地的治学境界。在《列子·汤问》中记载有孔子游历途中遇到两个小孩为太阳离地球远近争论不休,而他自己不能判断的事。《论语·微子篇》记载:“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接舆是楚国的隐士,佯狂而避世,虽然孔子没有跟他说上话,但那种善下礼贤的温馨是在接舆拂袖而走的身后,孔子含默期许地释放出来。孔子曾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问这问那,有人讥笑他不懂礼仪,进太庙什么都问,他却恭敬回答,问不明白的事,恰恰是知礼的表现。教育别人的人不能高高在上,更不能不懂装懂,这道理好说不好做,但孔子做到了,而且做得这么自然温馨。

《论语·雍也篇》记载,子华(公西华)要出使齐国,冉有替子华的母亲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再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了她五秉(合计八百斗)。孔子说:“赤(公西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好一个“君子周急不继富”!千载悠悠,仁人志士无不为这一目标努力着,大到***改革,小到怜悯施舍,这横穿千古的温馨都凝铸于君子之心。孔子对于冉有的行为没有横加指责,也没有迫不及待地制止,只是在事后说了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读后感Www.64Foot.CoM]因为他知道,事情已经发生了,深恶痛绝地批评已经没有意义,有益的只是晓之以理,宽宥其改就是了,因为宽容比批评更有利于一个人的进步。这种教育的弹性与魅力,孔子当然知道,不愠不火地感化才是教育最温馨方法。当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时,漆雕开说:“我对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后很高兴,这是弟子自知与进取的声音,温馨在孔子蓄积的喜悦之中。

《论语》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温馨还表现在弟子对老师的认可与赞美之中。孔子去世后,许多弟子在他的墓前建房修屋,目的是为他守墓。子贡因为在外做官,老师闭眼时不在身边心中愧疚,就在守墓三年期满,其他弟子渐渐离开后,又守了三年。老师已经去了,是他伟大的人格魅力、精神感染引召着弟子们继续前进。当叔孙叔武毁谤孔子时,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子贡是孔子弟子中最为富有、最有权势的,他曾在鲁国、卫国做宰相,又精于经商,当然他的贤德也因为位居高位而受人奉承,有人问他仲尼的贤德岂能同他相比时,他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也。”一但亲其师也必信其道,而这种亲师信道更是来自师者领范与招引所致。有形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无形的却是精神与智慧的涵蕴,这种有形无形的温馨点化在师道之中,完美而和顺,纵万古千秋,依旧熠熠生辉。《论语》为我们诠释的教育多么温馨啊,还是让我们用其中的文段来感受吧:“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遍撒教育的情真,字里行间为我们点亮教育的智慧,教育是如此的简单自然,教育是如此的得心应手,欣赏与欣喜含蕴、孕育其中,美好与和谐诠释、释放无限,轻弹细味之间,一股温馨飞扬在从教的心田。

固守教育的天蓝,汲取明丽的阳光,《论语》一部从教者心灵必不可缺的卷宗!

版权声明
  • 1、本文《论语》读后感3000字-5000字:点亮教育的美由读后感网友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2、《《论语》读后感3000字-5000字:点亮教育的美》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 3、本站致力于为中小学生提供各种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